7月5日,由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國西部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等共同主辦的“《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發展報告2019》發布會暨經濟高質量發展論壇”在西安舉行。來自政府機構和高校的相關專家學者,圍繞新時代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與特征、評判體系構建、目標要求以及戰略重點等問題進行研討與交流。
西北大學校長郭立宏介紹,我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最具成長性的中等收入群體,擁有最完整的產業體系和不斷增強的科技創新能力,擁有潛力巨大的消費市場,擁有豐富的宏觀調控工具和經驗,經濟發展韌性足,為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從而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發展報告2019》是基于新的歷史階段,通過理論結合實踐,圍繞經濟增長質量進行研究的最新成果。
會上發布了中國經濟增長質量指數(QGEI),對中國2016年和2017年的經濟增長質量進行了總體評價及排序,并且對比了各省(區、市)經濟增長質量與增長數量的不一致性。2016年經濟增長質量指數排在前五位的省(區、市)分別是廣東、北京、江蘇、浙江、上海,排在后五位的分別是內蒙古、甘肅、吉林、新疆、山西。2017年經濟增長質量指數前五位較上年沒有變化,排在后五位的依次是陜西、廣西、青海、新疆、寧夏。從總體上看,東部地區的經濟增長質量顯著優于中西部地區。
會上還發布了2000—2017年的中國高質量發展指數。中國高質量發展指數基于五大發展理念,分別從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以及共享發展的維度進行測度。結果顯示,中國高質量發展的綜合評價指數呈現持續性穩定增長的基本態勢。具體來說,創新發展維度呈現顯著增長態勢;協調發展維度整體上呈現波動性;綠色發展維度總體上呈現持續增長的狀態,但短期也有所波動;在開放發展維度,2001—2006年開放發展水平快速提高;在共享發展維度,中國共享發展表現為“V”字形增長。
“經濟發展質量是一個內涵豐富的多維度概念,不僅表現為經濟總量和物質財富數量的增加,而且是一種價值判斷。任何單一指標都無法對經濟發展質量作出科學評判。經濟增長的最終目的是增進國民福利,提高居民生活質量。”西北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任保平告訴記者,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供給體系質量的提升不僅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更是保障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隨著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需要從人力財富、物質財富和自然財富等三大維度構建新時代高質量財富指數。此外,產業高質量發展是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本命題。因此,有必要構建一套較為科學的指標體系對我國產業高質量發展狀態進行評價,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我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現路徑。